简历
李孜仪,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中共党员,北京市三好学生,获得两次国家奖学金。将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就读硕博连读项目。论文被第80届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接收;作为主讲人参与教育部社科司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展示活动获得北京市一等奖。
引言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写:“不必去写帝国的历史,而需设法说明和使人明白构成这个时代链条的主要环节的那些重大事件的原因、特点、意义。”
“去拆解链条”
四年里,李孜仪承担了年级学习大班、班主任助理、学业助理、红色助手等学生工作,也在四年的学习中逐渐适应并掌握了金融学科的学习路径,并且在贸大提供的平台上进行了业界和学界的尝试和探索,并最终决定去学界做研究。
在选择职业道路之初,她尝试过金融专业较为主流的职业方向比如行业和投行,也成为了科研助手进行初步的研究尝试。而读博,是在一段长达一年半的科研,以及两段金融业内实习之后,切身体验过并深思熟虑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而后下的决定。李孜仪慢慢发现,自己做事情的原动力是make a difference。读文章,去了解业界,去清理数据处理数据,对她而言快乐而令人着迷,是因为她知道目前所做的积累起来,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能帮助推进一点点人类社会科学的框架边界。“比起书写历史,我更渴望设法说明构成某一段社会链条的事物的起因、特点和意义。”“想要留下一些能刻在石头上的东西。”
贸大金融学院的愿景是“培养新一代银行家”,让她学会用市场的眼光银行的眼光看问题,金融学院的教育使她对那些可能冲击公司治理的外生事件、相关的制度与市场更加熟悉。
分享与传承
除了学术上的憧憬,另一个使她下定决心读博的原因是她希望在完成学业后能成为一名老师。李孜仪非常喜欢与享受分享知识的过程。在担任红色助手和学业助理的两年里,她梳理了辅导讲义二百多页,主讲的线上复习讲座累计观看一千二百余次。2018年秋,在教育部社科司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她作为贸大选送的课程主讲人,获得北京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设计公开课又是和在教室里给学弟学妹们讲《公司理财》全然不同的体验。
在尝试和选择的道路上,她得到过非常多老师、学长学姐以及校友的无私帮助,深深感谢并永远记住。也希望学弟学妹们敢于寻求帮助,有前辈的经验会让自己事半功倍。希望贸大一代一代的传承得以延续,“我曾接受过帮助,所以我也非常愿意帮助”。
来自金融学院
编辑:杨子钰
推送: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