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金融研究》论坛第二分会场会议纪要
2010 年 10 月 16 日 14:00点,第一届《金融研究》论坛第二分会场在博学楼918室举行。会议由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金融学院郭敏教授主持,主题是“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整个会议共有此次论坛评审出的八位优秀论文获得者分别对其文章进行宣读,并现场解答了在场老师及学生的问题。以下是八位优秀论文获得者的论文概况:
江伟(暨南大学会计学系副教授):金融发展,银行贷款与公司投资。
该文从公司投资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银行贷款的控制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我国地区金融发展的横截面差异和银行业改革的时间序列变化两个层面,进一步研究金融发展对我国银行贷款控制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我国的银行贷款对于上市公司尤其是低成长性公司的国度投资问题具有控制效应,但是这一控制效应并没有随着我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而有所增强;其次,银行贷款对民营上市公司的控制效应要强于国有上市公司,前者的控制效应会随着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强;并且,始于2003年的银行业第三阶段改革,并没有加强控制效应。
柳建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讲师):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官僚还是生意?
该文主要探讨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行为,首先提出了银行分析贷款业务违约风险的基本框架;之后用1998-2008十年间的数据,系统的考察了我国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行为;进一步,该文还考察了我国金融体制的发展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影响。基本结论为:第一,无论银行所提供的新增贷款额或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都会考虑企业的历史财务绩效和代理成本,因此,至少在上市公司层面,企业的资源配置并非通常认为的官僚行为,而更倾向于商业化的生意往来;第二,无论从时间序列还是横截面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体制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资源配置行为的商业化。
张熠(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社会保障基金国债投资的社会复利效应分析。
该文分析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国债的社会福利效应。通过模型分析证明,社保基金大量投资国债不仅回报率较低,而且存在规模扩大效应。该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社保基金降低了政府国债的筹资成本,引发均衡国债发行量的增加。扩大效应的大小与税收体系以及金融市场状况有紧密联系,政府的限量监管制度使得该效应更为显著。利用2001-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做实个人账户,在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状况下,如果社保基金大量投资国债,潜在的规模扩大效应将使得养老保险转型无法改善未来年轻一代的社会福利。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双重二元金融结构非均衡增长与农村金融改革。
该文提出了两个定义:1.双重二元金融结构是指中国金融体系中出现双重的二元对立结构:第一重是城市和农村金融体系的二元对立,第二重是农村金融体系中正规金融体系和非正规金融体系的二元对立。2.系统性负投资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一个地区的居民中获得储蓄,而诶有以相应比例向该地区发放贷款。
该文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数据,对农户信贷意愿和信贷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定量分析,同时运用统计数据揭示了我国农村系统性负投资和双重二元金融结构的制度特征与经济后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一是要将农村金融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同时推进,其二是将农村资金回流的制度激励和制度约束并举。
邹传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职员):标会套利和系统性标会违约——对温州市春风镇标会会案的实证分析。
该文提出了对标会分析具有一般意义的两个基本分析工具:标会参与者的资产负债分析;隐含违约概率和标会违约的简约化模型。利用上述分析工具对2001-2004浙江省温州市春风镇标会会案的632个标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解释了其中标会套利、标会利率升高以及标会违约预期等现象。并探讨了系统性标会违约后的清算方法,提出标会的“生前遗嘱”机制作为风险缓解措施。
钟春平(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信贷约束、信贷需求与农户借贷:安徽的经验证据。
该文考察了信贷约束命题,并对农户的信贷需求和接待行为进行研究。设计了相应的问卷,并在安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很难认为存在着明显的信贷约束,相反,绝大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证实:农户信贷基本能得到满足,农户信贷需求较低,农户的收入较低、投资机会少等因素导致了农户信贷需求低下。整体而言,严格的信贷约束难以成立,农户需求较低、农业投资回报率较低和投资机会较少是制约农户发展的主要问题。
甘顺利(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硕士生):中国金融部门货币错配测算研究。
该文在已有货币错配模型基础上进行两方面的修正,一是对ACMAQ的绝对数额指标进行修正,加入了表外的外币资产和负责以及金融部门的衍生外币工具;二是利用GDP剔除了经济规模的影响。之后,采用修正的ACMAQ模型,利用中国金融部门上市的24家企业的数据对中国金融部门的货币错配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中国金融部门在2001-2004年存在轻微的债务型货币错配,2005年以后存在严重的债券型货币错配。
饶品贵(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货币政策波动、会计稳健性与银行信贷。
该文在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如何通过改变微观企业行为来影响经济发展方面进行研究,以货币政策波动对企业会计政策稳健性与银行贷款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运用1998-2008年的年度数据,得到货币政策进入紧缩期时,企业会计政策更加稳健更容易取得银行贷款的结论。进一步研究发现,依赖于外部融资和拥有更高债务水平的企业会计稳健性更高,持有大量现金的企业会计稳健性更低,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更低。在通货紧缩阶段,会计的稳定性提高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