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博彩论坛
张海云教授举行个人学术讲座
2010
年
9
月
20
日
下午
13:00
点,金融学院张海云教授在博学楼
925
举办了一场题为“信用违约互换的应用、演化与分析”的学术讲座,金融学院分党委书记郭敏教授、副院长吴卫星教授、金融工程系主任刘立新教授、应用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陶利斌博士、范言慧博士、冯建芬博士、贺炎林博士等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整个会议室座无虚席。

讲座由 陶利斌博士主持,他首先介绍了 张海云教授的求学和从业经历,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 张教授开始了学术讲座。
张海云
教授以今年
7
月推出的中国版
CDS
雏形——“中债合约一号”及同月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中国信用衍生品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wap
,简称
CDS
)的讨论,指出为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链提升,需要缓释过度集中于银行业的金融风险,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通过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依赖于信贷领域的进一步市场化和信用风险的高效转让,而这正是信用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技术的核心功能。在银行信贷高速投放的背景下,用这些技术缓释银行体系积聚的信用风险,极具现实意义。

张
教授结合自己在华尔街的丰富阅历,从国际经验、中国的本土化和投资与研究三个方面对信用违约互换(
CDS
)做了详尽的分析。他总结了国外
CDS
的发展历程,从银行视角、投资者视角和市场视角多角度分析了
CDS
的功效,针对在中国发展
CDS
的困惑和疑问,他剖析了信用衍生品因助推全球金融危机而遭受的非议,并指出:作为管理信用资产组合的有效工具,信用衍生品的核心价值是无法撼动的,而金融危机所暴露的
CDS
弊端,可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产品结构解决,国际市场中的后危机
CDS
全面改革就是这方面的努力。
随后, 张教授分析了“中债合约一号”与
CDS
的异同,以及《中国信用衍生品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所构想的中国版
CDS
——“信用风险缓释合约”(
Credit Risk Mitigation Agreement
,简称
CRMA
)和国际通行的
CDS
在产品设计上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
CRMA
出于简单化等方面的考虑将可交割债务界定为特定债务,而国际通行的
CDS
将可交割债务界定为一整类同权债务。 张教授分析了这两种设计的利弊,并指出将可交割债务界定为一整类“同权债务”在规模效应、标准化、价格发现、对冲效率、交易意愿、监管效率等多方面都优于以特定债务作为可交割债务。

接着, 张教授指出,中国越来越多的资金在国际市场寻求投资机会,因而研究国际市场投资策略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他阐述了信用违约互换(
CDS
)在宏观到微观各个层次带来的新型投资策略,并举例介绍了
CDS
为学术研究带来的丰富素材。
最 后张教授总结了讲座的要点,再次强调了在中国发展 CDS市场的意义,并指出:CDS在国际市场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结构、机制和模式,其演化的路径是迂回曲折的,在中国发展CDS市场,借鉴国际市场中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过程中, 张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用深入浅出的举例说明,独特新颖的观点视角,征服了在场的所有同学。讲座在热烈的气氛和掌声中结束。